返回
彭州 “西部菜都”如何擦亮川菜金字招牌

  在园区参加研学的小学生。

  庄甜芳(左一)正在接待远道而来的客人。

种子银行。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徐灿红 杨勇 文涵 文/图

  在金庸的武侠世界里,“南乔峰、北慕容”的名号如雷贯耳;在我国的蔬菜版图中,“北寿光、南彭州”的组合同样惹眼。
  一座川西北小城,凭什么在全国脱颖而出?4月底,记者跟随彭州市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进园区、逛苗场、看市场,揭开其神秘面纱。
  早晨8点,在蔬香大道的两侧,一畦畦甘蓝色如翡翠、个头饱满,工人正忙着采摘、打包,这样的场景正在公路两侧铺展开。
  上午10点,禾润蔬香育苗场的现代化育苗大棚里,苗场相关负责人庄甜芳细心观察着茄子嫁接苗的长势,“从春节起,客户就在抢苗,我们工厂化育出的种苗越来越受种植大户欢迎。”
  彭州,常年维持大地蔬菜种植面积82万亩(含复种)、产量235万吨,满足成都40%的果蔬需求。说彭州是四川人的“菜篮子”,一点也不夸张。
  但何以“西部菜都”?当我们把目光投向天府蔬香现代农业产业园(以下简称“蔬香产业园”)时,答案逐渐清晰。
  早在1988年,彭州就获得国家五大蔬菜基地之一的荣誉,2001年,彭州成功创建全国首批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县,之后陆续荣获全国蔬菜全产业链典型县、国家级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等称号。这些称号成为彭州蔬菜全产业链发展的生动注脚。
  近年来,彭州依托蔬香产业园,串珠成链、聚链成群、集群成势,从品种创新到推广、从产到销、从品牌打造到文化输出,构建起一条完整的蔬菜全产业链,这正是彭州朝着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西部菜都”全速迈进的底气和动力。

练好“内功”
引进科研人才、育出好种苗
  打好基础,练好“内功”是关键。对于彭州蔬菜而言,“内功”即种业创新。
  今年以来,彭州蔬菜种苗迎来销售旺季。庄甜芳的育苗场订单不断,连续忙碌三个多月后,去冬起培育至今的500多万株苗基本销售一空。
  记者见到庄甜芳时,她正在接待一群来自内江市中区龙门镇兰家寺村的特殊客人,他们并非单纯来买苗,而是来为当地孵化特色蔬菜产业寻找种苗和技术支撑。带队的兰家寺村村委会主任余得宽告诉记者,村上要发展蔬菜产业,通过村里在成都做蔬菜批发的能人介绍,知道彭州有成熟的蔬菜产业链,便组队来“取经”。
  这对庄甜芳来说习以为常。在彭州成熟的蔬菜产业链带动下,成都周边已发展起超400万亩蔬菜,其中就有她服务的客户。前来寻求种苗和技术服务的团队络绎不绝。
  禾润蔬香育苗场是彭州市提供工厂化育苗服务的主体之一,现有两个现代化育苗大棚,年育苗近3000万株。像庄甜芳这样的大型现代化育苗场,在彭州还有7家,年繁育能力达3亿株,年推广新品种10个以上,这一数字还在随着种植大户群体对工厂化育苗的接受度增高而快速走高。
  庄甜芳透露,明显感受到种苗市场需求量越来越大,今年将新增一个大棚用来扩大产能。
  蔬菜种苗需求的快速增长,就发生在数年之间。
  基于彭州“天然温室”般的优越环境,和其庞大的冬春露地蔬菜生产规模,2016年,庄甜芳将育苗场开到彭州市濛阳镇。但在之后的数年时间里,庄甜芳的蔬菜育苗生意一直不温不火。育苗规模维持在1000万株上下。对此,她的判断是“多数种植户习惯自己育苗,对工厂化育苗接受度并不高。”
  2019年后,彭州投资70亿元,着手高质量打造蔬香产业园,彰显其打造蔬菜全产业链的决心。自此,彭州蔬菜跨步进入新时代。彭州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周先林表示,近年来,彭州紧盯“保粮稳菜”基本功能,聚焦“蔬菜种业自主创新”核心功能,以建设蔬香产业园为载体,着力推进蔬菜种子研发、工厂化集中育苗、标准化种植、商品化处理、品牌化营销以及社会服务的蔬菜全产业链发展格局。
  在这波彭州蔬菜产业升级换代的浪潮中,蔬菜全产业链要素在彭州快速集聚——投资1.4亿元建成的中国南方蔬菜种业创新中心,储存有200余种蔬菜的种子银行,面积上万平方米的天府蔬菜种苗繁育中心,四川省蔬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快速落地,以中国工程院院士邹学校为首的高层次科研人才陆续入驻……
  吃到这波红利,2020年之后,庄甜芳的育苗生意迎来质变。在政府支持下,她的育苗大棚得以升级改造,温湿度监测设备、自动播种机等纷纷上马,育苗效率大幅提升,蔬菜品种加速更新换代。与此同时,她的育苗生意伙伴越来越多,育苗规模翻着跟斗攀升,在2年左右就达到3000万株。

打通“任督二脉”
依托濛阳市场买卖全国
  在彭州市蔬香路环线、牡丹大道延伸段、湔江路延伸段等道路的两侧,一年四季都能看到蔬菜。这与彭州市连续实施了多年的一项蔬菜产业扶持政策相关,即在这些道路两侧500米以内生产蔬菜的经营主体,可以享受400元/亩的土地流转费补贴。
  而让庄甜芳更振奋的政策,则是购买工厂化育苗补贴政策——对购买本地工厂化集中育苗模式生产的种苗(菌种)用于彭州市域内农业生产,且购买费用总额1万元以上的单个经营主体,按照购买费用总额30%的标准给予一次性补助,最高不超过30万元。这直接推动了种植大户对工厂化育苗的需求急剧上升。
  2021年以来,彭州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从科研、生产设施、社会化服务、农副产品加工等方面,全方位扶持当地农业尤其是蔬菜产业发展。其中,就包括庄甜芳关心的工厂化育苗补贴政策。
  庄甜芳的育苗生意越做越大,是彭州开展立园满园行动以来,当地蔬菜产业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
  若要完全施展内功,还须打通“任督二脉”。对于彭州而言,“镇园之宝”——四川雨润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以下简称“濛阳市场”),是打通“任督二脉”的关键——将蔬菜产品卖向全国。
  彭州依托濛阳市场,主攻蔬菜产业、川芎(中药材)产业、现代设施农业,重点发展绿色食品、商贸物流、数字电商、农产品包装、会展经济等产业,全力建设中国西部最具影响力的蔬菜全产业链集群和保供基地。
  凌晨4点,当城市还在睡梦中,濛阳市场内就已灯火通明,货车川流不息,一片繁忙景象。一位蔬菜批发商和客户确认好价格、品类、数量等信息后,一筐筐新鲜的辣椒、番茄等时蔬装车,“一天能销30吨,发往全国各地。”
  云南的西兰花,山东的苦瓜,四川的莴苣……每天,上千名一级蔬菜水果批发商将全国各地的新鲜时蔬集中到这里,然后通过更大数量的二级批发商分发到全国各地,确保天亮之前,城市的居民能在家门口的菜市场买到新鲜的果蔬。据了解,濛阳市场每日果蔬交易量达1.5万吨,其中蔬菜近万吨,已成为西南地区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和国家级“南菜北运”转运站。
  余得宽提及的能人杨兴琼,在成都经营着一家农产品配送公司,她每天都要在濛阳市场采购种类丰富的新鲜蔬菜,然后配送到学校、社区等客户群体。常年在濛阳市场打拼,杨兴琼在这里成就了她的蔬菜批发事业。她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彭州蔬菜产业的链条将进一步链接上兰家寺村的数百户村民。

成为“一派宗师”
开创“彭派蔬式”生活,化产业优势为文化竞争力
  早在3000多年前,一条注定创造历史的河流——湔江从龙门山脉流出,灌溉着彭州万顷良田。湔江向东流淌,流经广汉时化身为鸭子河,哺育了三星堆文明。
  蔬菜产业优势,逐步转变为彭州文化竞争力。“彭派蔬式”生活近年来频频出圈,便是例证。
  蔬菜种子,在彭州扎根。数千年来,从古老的农耕文明一路走来,彭州蔬菜已大踏步迈入现代化农业时代。在农业科技加持下,彭州蔬菜扎根于沉淀千年的古蜀文明而自成一派,通过“蔬菜+博览会”“蔬菜+文创”“蔬菜+旅游”“蔬菜+体验”等多元应用场景,源源不断地向外输送着“彭派蔬式”生活的魅力。
  在蔬香大道上,一座荷叶造型的艺术天桥横跨,一端连着中国南方蔬菜种业创新中心,集中展示蔬菜种植的新技术、新模式、新品种;而另一端,则通向热闹的文旅天地。
  在采访当天,恰逢一群小学生来到中国南方蔬菜种业创新中心参观。近年来,蔬香产业园着力打造乡村农耕实践教育研学活动品牌。2023年至2024年期间,该园区累计接待师生及亲子研学约3万人。
  在蔬香产业园内,还坐落着一座种子银行。莴笋、甘蓝、花菜、茄子……200余种蔬菜种子被分别保存在一个个透明立方体内,整个陈列空间用镜面布置,科技感十足。据工作人员介绍,每一个保存种子的方格上都有独特的二维码“身份证”。参观者只需用手机轻轻一扫,就能获取到关于这种作物的详细信息,包括其名称、产地、生长周期以及种植技巧等。游客在这里,可以近距离感受蔬菜种子的魅力。
  近日,彭州市发布促进蔬菜种业高质量发展专项扶持措施,将于5月18日正式生效。共14条扶持措施,每一条背后都是真金白银的投入,可以看出,彭州锚定的是蔬菜种业创新高地。新政策的落地,将为庄甜芳这样的经营主体扎根彭州蔬菜产业注入强心剂。

对话
彭州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周先林:
打造“四链同构”现代农业标杆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徐灿红 杨勇 文涵
  在成都平原西北端,连绵的蔬菜基地坦荡如砥,数十万亩露地蔬菜在这里盎然生长。在中国南方蔬菜种业创新中心内,正孕育着南方蔬菜种业的未来。
  在成都全面开展“立园满园”行动、推进现代农业园区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彭州市以建设“中国西部菜都”为目标,构建起“四链同构”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近日,本报记者专访彭州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周先林,解码天府蔬香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创新发展密码。
  记者:在成都市“立园满园”行动中,彭州如何夯实产业发展根基?
  周先林:我们始终把“强基固本”作为首要任务。通过实施耕地保护“三大行动”,建成高标准农田38.36万亩,创新应用5G、北斗导航等数字技术打造智慧农业示范场景,农业信息化水平已达60%。目前全市蔬菜种植面积稳定在82万亩(含复种),年产量235万吨以上,年种苗繁育能力达3亿株,承担着成都市40%的果蔬保供任务。
  在智慧农业领域,我们与中联重科、中国电信等龙头企业合作,重点打造“区块链+莴笋”、川芎全产业链数字化管理平台等6个智慧农业示范新场景,农业信息化管理水平达到60%,让传统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今年一季度,全市一产增加值增速预计达3.3%,农业固投完成0.5亿元。
  记者:种业被称为农业“芯片”,彭州在种业创新方面有何突破?
  周先林:我们投资亿元建成中国南方蔬菜种业创新中心,吸引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等10余家科研机构入驻,柔性引进邹学校院士领衔的40余人专家团队。通过建立“六统一”标准化生产体系,建成3000亩川芎标准化基地和1000亩绿色蔬菜保供基地。
  每年安排彭州市本级财政资金800万元,高效能运行四川省蔬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联合省农科院、中化现代农业(云南)有限公司等6家科研机构及种业企业开展蔬菜新品种选育等课题研究,累计获得8项关键技术成果,培育出5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蔬菜新品种。连续举办五届种业博览会,构建起“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
  记者:作为西部重要农产品集散地,彭州如何提升供应链能级?
  周先林:我们正全力打造国际陆港绿色食品贸易枢纽。四川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数字化升级项目完成后,年交易量将突破1000万吨,交易额达700亿元。配套建设中的农产品集散中心及物流仓储基地,将形成覆盖西南、辐射全国的冷链物流网络。
  通过培育润兆渔业等9家精深加工企业,农产品加工与农业总产值比提升至3:1。出台专项扶持政策,不断培育壮大市场经营主体。截至目前,全市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1218家、成都市级及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8家(其中国家级2家)、现代种业链主企业2家、涉农高新技术企业10家、农业职业经理人2808人。
  记者:在促进三产融合方面有哪些创新实践?
  周先林:我们构建“三级品牌体系”,打造6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连续举办蔬菜博览会擦亮“西部菜都”名片。以天府蔬博园为核心,积极培育“农业+文创”“农业+旅游”“农业+体验”等多元应用场景,加快推动乡伴文旅蔬香理想村、竹瓦农旅文创小镇等农商文旅体融合项目建设,拓展农业综合效益,打造“可食地景”等消费新场景,让农田变景区、农房变民宿、农民变股东。